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08:00-08:12 |
医工融合推动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创新与技术进步 |
陈劲草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2 | 08:12-08:20 |
胶质瘤术后局部治疗的研究进展与转化 |
张玉霖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3 | 08:20-08:28 |
AI融合多模态图像的超声导航系统研发及初步结果 |
梁朝峰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4 | 08:28-08:36 |
治疗型细胞外囊泡肝靶向改善糖尿病神经血管损伤:跨器官调控新策略 |
龙乾发 |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 |
5 | 08:36-08:44 |
床旁质谱实现抗癫痫药物丙戊酸围手术期实时动态监测 |
方薪淇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6 | 08:44-08:52 |
脊髓电刺激调节意识障碍合并肢体痉挛患者的意识运动回路:病例报道 |
贾一桐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7 | 08:52-09:00 |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智能导航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医工融合经验 |
尉辉杰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8 | 09:00-09:08 |
基于柔性传感技术的去骨瓣减压术后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 |
林海烽 |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
9 | 09:08-09:16 |
数字孪生脑预测胶质瘤自然演进及术后复发的初步研究 |
范 振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09:16-09:28 |
神经干细胞经鼻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转化研究 |
包新杰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2 | 09:28-09:36 |
Laminin功能化多孔GelMA微球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
汪 磊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3 | 09:36-09:44 |
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用于创伤性脑损伤主动靶向给药和血管损伤修复的研究 |
陈 浩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
4 | 09:44-09:52 |
颅内动脉瘤血管组织分子加速衰老的直接证据:对颅内动脉瘤药物转化研究的影响 |
李炫辰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
5 | 09:52-10:00 |
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脑网络改变的影响 |
郑启斌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6 | 10:00-10:08 |
代谢增强型EGFRvIII CAR-T细胞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前研究 |
孙崇然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7 | 10:08-10:16 |
多维度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模型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效预测中的进阶应用与临床转化 |
常博文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
8 | 10:16-10:24 |
高频脑深部电刺激(DBS)对意识障碍患者(DOC)的行为调节能力和脑功能网络特征的影响 |
曹天庆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0:30-10:38 |
脊髓腹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
李智敏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2 | 10:38-10:46 |
原比例临摹绘图法颅骨解剖结构研究 |
庄源东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3 | 10:46-10:54 |
基于类器官和多组学探索脑血管病发病机制 |
何世豪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4 | 10:54-11:02 |
颅咽管瘤肠道菌群及血清代谢物的生物标记物 |
张逸超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5 | 11:02-11:10 |
大鼠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郭 冕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6 | 11:10-11:18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蛋白质变化的生物学意义 |
陈立宁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1:18-11:26 |
光固化GelMA水凝胶联合线粒体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
王晓东 |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
2 | 11:26-11:34 |
胶质母细胞瘤适应谷氨酰胺缺乏微环境的机制 |
尹 航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3 | 11:34-11:42 |
使用蛋白质组学和微阵列技术识别胶质瘤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
吴海滨 |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4 | 11:42-11:50 |
LH/FSH垂体腺瘤合并Rathke囊肿完整取材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
梅 芬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5 | 11:50-11:58 |
通过ROS响应级联纳米制剂调控小胶质细胞的致痫性改良疗法 |
王 军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
6 | 11:58-12:06 |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异常骨髓生成加剧神经炎症 |
蒋 锐 |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
7 | 12:06-12:14 |
嵌合受体吞噬细胞疗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 |
张 毅 | 山东大学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3:00-13:08 |
通过多重收缩微流控通道鉴定胶质瘤细胞 |
耿 新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
2 | 13:08-13:16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类淋巴系统和脑膜淋巴管动态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 |
胡 琴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3 | 13:16-13:24 |
仿生脂质纳米盘靶向调控免疫微环境实现胶质瘤的精准治疗 |
毕云科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4 | 13:24-13:32 |
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后肿瘤微环境的改变 |
张俊平 |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
5 | 13:32-13:40 |
CO给药体系驱动的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双通道疗法:脑卒中治疗新策略 |
牛学刚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6 | 13:40-13:48 |
创伤性脑损伤后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外泌体促进内皮间充质转化加重脑微血管损伤 |
孙思帅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7 | 13:48-13:56 |
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水凝胶整合外泌体协同促进颅脑创伤修复 |
刘晓银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4:00-14:08 |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远期的阿尔兹海默病样改变 |
吴晨瑞 |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
2 | 14:08-14:16 |
多组学深度学习在胶质瘤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李龙源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3 | 14:16-14:24 |
TNFRSF10C作为胶质瘤新型预后标志物多组学研究 |
马晨诚 | 蚌埠医科大学 |
4 | 14:24-14:32 |
循环生物标志物与双相情感障碍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
姚培森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5 | 14:32-14:40 |
环境污染物呋喃与神经系统损伤的关联性研究:基于流行病学证据与机制探索 |
王宇昌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6 | 14:40-14:48 |
ALDH4A1 作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侵蚀的新型免疫学指标 |
肖韩艳 | 新北区常州市肿瘤医院 |
7 | 14:48-14:56 |
具有靶向药物递送功能的生物补片通过抗菌和促血管生成作用促进硬脑膜修复 |
依日扎提艾力 |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5:00-15:08 |
传统中药Celastrol对脑出血后神经元铁死亡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魏 民 | 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 |
2 | 15:08-15:16 |
激活下丘脑视前核达到亚低温在脑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陈 波 |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
3 | 15:16-15:24 |
基于磁共振的生境组学对乳腺癌脑转移瘤内三级淋巴结构的预测 |
范 振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4 | 15:24-15:32 |
原发与复发胶质瘤患者脑网络改变的多模态影像学分析 |
姬 昂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5 | 15:32-15:40 |
基于多组学探索小胶质细胞介导少突胶质细胞铁死亡 |
谷林炅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6 | 15:40-15:48 |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假象 |
孟庆虎 |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
7 | 15:48-15:56 |
MicroRNA-29a-5p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再通后出血转化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石忠松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